简介

方志在史籍中的地位及功用
 
方志者即地方之历史也,其内容包含; 地理沿革、职官建置、历史人物、古迹文献、经济物产、风俗艺术等,方志内容广泛,取材来自档案、函扎、碑碣,可资信实, 是该地方的百科全书,社会发展的综录。中国的土地大、人口多,山川气候不同,容易形成地方特色,只凭少数人编纂的国史,显然不能含盖各地的社会全盘现象,地方志随时代演进成为必然的需求,这便是我们要从事重印发行方志的缘由。

方志自明代提倡编纂,清代遍及全国已然昌盛,早年馆库所收的方志,皆有特定的水平,在当时政府的通令鼓励下,各地主纂者,莫不兢兢业业,征集史料,皆属可资信实,且不限于官府的藏本。据朱士嘉统计,清代编成的地方志1958年统计总数为七、二六二种,比起正史,卷帙浩繁,这历史文献为尚待开发的山林,可发掘的宝藏。谓「以校正史,则正史显其粗疏」,地方志在数量和内容方面已然成为史籍中的要角。

明清以来,方志成为地方官参照施政的要览,依据方志便能了解该地大部分情况,提供历史研究的详实资料,从多种方志去探求同一题目效果显著,乾隆四库全书把方志列入史部的地理目,方志可朔自隋炀帝诏令天下各郡上呈当地之风俗习惯及地图,唐代令各郡每三年呈报人口一次,宋代又令闰月的年份要编图经上呈朝廷,志书已增列人物艺文项目,但遗存的很少,元代、明代创编一统志,因而征求各省志书,方志的型态渐成一格,清代大盛,民国继续修纂。